•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半岛官网
  • 萨尔浒之战明朝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分兵策略有问题吗?

    2024-02-07 01:58:15 半岛官网

      在说明这样的一个问题之前,先交代一下战役的背景,这场战役是在努尔哈赤几乎统一女真各部(除了叶赫部还没有统一),崛起于东北并且称汗之后,严重威胁到了明朝在关外地区的统治,因此明朝发动了一场旨在灭亡努尔哈赤的战役。

      这次战役的失败,一个重要的争议在于当时的明军采取了四路合围也就是分兵的策略,其实分兵的策略本身并没有错。

      分兵,一般是兵力占优的一方采用的策略,为的就能实现快速进军。要知道,如果把11万军队全部集中在一路,那么一条道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人数必然是有限的,而分兵四路,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可以在四条道路上同时行进,四条道路同时行进的人数肯定是比一条道路行进的人数要多很多,从而就加快了整体进军的速度。

      同时,如果兵力占优的话,自然是希望对方能撒开来跟自己打,而不是双方都集中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作战,如此的话,兵力的优势就无法体现,完全就变会成“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局面,完全拼军队的质量。当然,分兵出击,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分路出击的部队能经过的路线,的村庄或者城市,能轻松的获得的补给。

      以上这些都是分兵出击的好处。但萨尔浒大战中四路分兵的问题就在于,这种操作对于战役总指挥,兵部侍郎杨镐有更高的要求。显然兵分四路的操作难度比集中一路的难度要大很多,在四路出兵的同时,要能确保四支部队步调一致,在同一天到达战场,这样就不会给对方各个击破的机会。如果各支部队之间步调不一致,有的部队早些抵达战场,有些部队晚些抵达战场,就会造成时间差,让对方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努尔哈赤获得萨尔浒大战的最终胜利,是利用了明军之间各部队之间步调不一致的弱点,打了时间差,实现了各个击破,显然杨镐并没有把这次战役指挥好,没做到各支部队之间的步调一致,露出了破绽,让努尔哈赤抓住了。

      而参与萨尔浒大战的明军,其实实力非常强!明朝从九边重镇征调的有精兵3万、精骑2.5万,从浙江征调了戚继光系统的浙军4000,各地土司兵7000,(这里的土司兵并不是一般我们所认为的地方部队,明朝当时各地的土司兵也是骁勇善战)又从其余各地方精选了2万精兵,由此组成了一支8.7万人的部队,此外明朝的盟友女线万。

      各路领兵作战的将领,在当时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下面介绍一下四路大军的基本情况:

      西路军主将是山海关总兵杜松,是此次作战的主攻部队,全军约3万人。他的士兵是从宣府、大同等地抽调的精兵,也是常年在对战关外游牧民族战争中锻炼出来的百战之师。而杜松本人即不是将门之后,也不是将领出身,是从一个士兵开始摸爬滚打一路当到了方面军大将,可以说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也是一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猛将,身经百战,鲜有败绩。蒙古人称之为杜太师,女真人称之为杜疯子。在萨尔浒大战中,他的这一路人数最多,实力最强,也是进攻的主力。西路军计划从沈阳出发,经抚顺关(今抚顺市前甸镇关岭村)进入苏子河谷,从西面进攻。

      北路军由开原总兵马林带领。马林带领的队伍除本部精锐的辽东火枪骑兵以外,还有从山东、河北等地征调的兵源,总兵力2万人,从开原出发南下,其后续还有叶赫部的1万名女真士兵,经三岔子堡(今辽宁省铁岭县三岔子村),从北面进攻赫图阿拉。

      东路大军主将刘綎,是晚明第一猛将,能使120斤的大刀,曾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入朝作战,在1600年参与了平定播州之乱的战役。无论是在朝鲜战场还是在播州战场,刘綎一生从未遇到过对手,所向无敌,其手下的1万多名士兵都是从四川、浙江和福建等地征调的精兵,外加1万多名朝鲜兵,总兵力2万余人,经宽甸北上,从东面进攻赫图阿拉。

      南路军主将是辽东总兵李如柏,是威震东北的名将李成梁的二儿子,也是在抗倭援朝战争中平倭名将李如松的弟弟。 他的南路大军从清河出发,经鸦鹘关进攻赫图阿拉。

      为了激励士气,时任兵部侍郎的杨镐奏上“擒奴赏格”经兵部尚书黄嘉善复奏,明神宗批准,颁示天下。赏格规定:擒斩努尔哈赤者赏银10000两,升都指挥使;擒斩其八大贝勒者赏银2000两,升指挥使;李永芳、佟养性等叛将,若能俘献努尔哈赤,可以免死。又诏令叶赫贝勒金台石、布扬古若能擒斩努尔哈赤,将给与建州敕书并封龙虎将军、散阶正二品。若擒斩其余努尔哈赤的十二亲属伯叔弟侄,及其中军、前锋、领兵大头目、亲信领兵中外用事小头目等,一律重赏并且封授世职。

      其实从明朝的战前部署、调度到各路大军人员的安排、战争的筹划以及对战争的重视程度等等,都没什么问题,问题就出在了实际操作上!

      1619年,早春时期的辽东天降大雪,一时间大雪纷飞,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并不适合行军作战,但是在朝廷内阁和兵部的严格督促之下,杨镐不顾将领们的反对,坚决出兵。数万明朝大军就在这大雪纷飞的天气中出发了。

      造成明军在萨尔浒大战中失败的最为主要的因素在于主力西路军杜松的贪功冒进。杜松因为想速战速决,抢占头功,便带领部队不顾一切地往前快速行进,一天之内冒雪急行百里,这样一来,杜松一路在四路大军中便是进展最快的一路了。杜松行进速度快,最重要的缘由是他的这一路是四路大军中最好走的一路,很快杜松就来到了萨尔浒山,距离赫图阿拉只有百里路程。

      二十九日深夜,杜松率领1万精兵强渡苏子河,进攻在边界地区修筑工事的15000八旗军。杜松渡河的时候发现河水很浅,便快速轻装渡河,把车辆辎重远远地抛在了身后。河对岸的女真士兵见明军士兵渡河,便毁掉了堤坝放水,淹死了不少明军士兵,但也无法阻挡杜松渡河。

      杜松过河后,一部分士兵随杜松进攻后金军据点铁背山,另一部分由于以辎重火器部队为主,暂时无法渡河,想等到第二天天亮后再行渡河与杜松会合。三月初一,杜松带领部队开始强攻铁背山上的界凡城,但他带过河的部队以骑兵为主,辎重火器部队此时还没有过河,攻城非骑兵所长,界凡城一时无法拿下。到中午时分,杜松在吉林崖与后金二贝勒阿敏带领的部队展开了激战,在开局小胜之后,便遇到了大量前来增援的八旗兵,这样一个时间段杜松可以说进退两难,无论是要萨尔浒的部队赶过来会合,还是自己回去,都会在过河的时候遭到八旗军的攻击,因此不如就此拼一把了,于是杜松带领过河的1万明军与八旗军继续激战了起来。

      此时努尔哈赤带领八旗主力赶到了战场,努尔哈赤赶到后,并没有直接进攻吉林崖,而是先进攻主帅不在的萨尔浒明军大营。而留在萨尔浒山的明军也据山防守,以火器迎敌,努尔哈赤以右翼三旗部队对战杜松,以左翼四旗加上右翼抽调的一旗兵力猛攻明军的萨尔浒大营。留在萨尔浒山的明军也据山防守,以火器迎敌,当时明军的火器以三眼铳为主,这种火器杀伤力小,射程短到不及弓弩,且装填速度太慢,在八旗兵猛烈的攻势面前也很快失去了威力,萨尔浒山上的明军在努尔哈赤主力部队的猛攻下败下阵来,纷纷溃败。

      河对岸的杜松与八旗兵奋战,从中午一直杀到了傍晚,刚开始的时候双方还势均力敌,但随着战事的推进,敌军慢慢的变多,杜松杀退了一波敌军,又来了一波敌军,形势对杜松而言越来越危急。在这种情况下杜松转攻为守,将部队拉上了头钦山,固守待援。到了夜间,努尔哈赤在解决了萨尔浒山上的明军后,也集中了八旗全部主力对杜松展开了围攻,杜松命全军点火冲锋,在夜间点火的明军便显得格外耀眼,八旗军占据了山林上的高地,又以弓弩攻击明军,一时间万箭齐发,明军毫无还手之力,杜松身中十多箭,壮烈殉国,西路军全军覆没。

      而在三月一日傍晚,马林的部队已抵达尚间崖附近,离杜松部不足50里,只要度过浑河便能很可能与杜松会师,就是这短短的50里,却成了战争胜败的关键,努尔哈赤抓住了两者之间极短的时间差!

      马林部在行至尚间崖,听闻杜松部战败的消息后,决定转攻为守,同时也在此等待叶赫部1万人的援军。鉴于三岔儿堡已于去年被毁,马林将部队回撤到了篦子谷,在这里设立了大营,并分兵一部分守尚间崖山头,在大营三里之外,派监军潘宗颜率万人据守斐芬山,防止努尔哈赤包抄其后路,全军呈品字排列迎击努尔哈赤。

      三月初二,努尔哈赤率全军渡河,一路上杀败杜松余部,来到马林部所在的篦子谷,见马林营垒坚固,暂时没有下手,双方对峙至中午,努尔哈赤主力部队赶到战场,决定先攻尚间崖,然后再从山上俯冲而下攻破马林大营。于是八旗军皆下马步战,猛攻尚间崖,八旗军攻势异常猛烈,尚间崖在八旗军的猛攻之下很快被拿下,之后八旗军从尚间崖上俯冲而下。此时马林大营遭到了八旗军的多面进攻,明军的主要火器三眼铳和大炮在此时难以发挥威力,火炮往往还没发射,对方的骑兵就已经冲到了跟前,随着战事的不断推进,明军在混战中逐渐土崩瓦解,马林率军突围,由于对地形不熟,部队在突围后来到了一片沼泽处,遭到了八旗军的猛烈攻击,士兵纷纷被射死在了沼泽地中,马林只带着数人逃出生天。

      在解决了篦子谷和尚间崖的明军后,努尔哈赤集中全军攻打斐芬山上的明军,努尔哈赤率军攻山,明军以火器迎击,无奈双方兵力差距太大,山上的明军在枪炮用尽后与后金军展开了肉搏战,斐芬山上的明军主将潘宗颜与后金军激战到下午申时,壮烈殉国,至此北路军被努尔哈赤击败。

      再说东路刘綎,由于他走的路线是最为难走的一路,路上尽是山关险隘,所以行军速度很缓慢,一路上后金军又设置了多处据点,努尔哈赤也留下了500士兵一路骚扰刘綎部队,严重拖缓了刘綎的行进速度。

      刘綎在二十六日出宽甸,到二十八日攻克牛毛寨开始,一路连克后金军数座营寨,三月初一,攻克马家寨,三月初二到达深河,此时西路军的杜松和北路军的马林已被努尔哈赤击败,而刘綎却并不知晓。

      刘綎在深河遭遇了数千后金军的阻击,刘綎率军猛攻,将后金军逼至山头,后金军凭险固守,刘綎率军攻山,到三月初三,因手下大将刘吉龙阵亡,刘綎伤心不已,将其掩埋,全军休整了一日,就是这一日,给努尔哈赤率军回援赢得了时间。

      三月初四,后金派明军俘虏来到刘綎大营,谎称杜松和马林已到赫图阿拉,催促其加快行进。此时的刘綎已过师期,急于进军,便没有来得及多想便率全军轻装简行,来到了洼子沟,进入了后金军的包围圈。

      此地重峦叠嶂,山高水长,埋伏的后金大军四面出动,在前有绝岗后有围军的情况下,刘綎带领全军放手一搏。后金军很快就包围了刘綎大军,双方展开了激战。刘綎在萨尔浒大战之前从未有过败绩,手下的士兵也都是久经战阵的百战精兵,在此战中却遭遇了灭顶之灾。伏兵四起的后金军向刘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激战中刘綎被乱箭射中了手臂,之后被砍下了半边脸,仍杀敌不止,最后手刃数十人,鲜血流尽力竭而亡,他的两个儿子也在战斗中相继牺牲,东路军就此败亡。

      远在沈阳指挥的经略杨镐在得知西路北路两路大军被击败的消息后,赶紧命东南二路撤军,但命令没有送到,东路刘綎大军就被努尔哈赤消灭,只有南路的李如柏及时收到了命令,便率军迅速撤退,保存实力以求新的机会。

      如果我们事后诸葛亮来分析整个战役的过程的话,我们会发现,努尔哈赤的八旗军主力,在三月一日的时候大战杜松部,三月二日大战马林部,三月五日大战刘綎部,在五天内连续进行了三场恶战,而在三个战场之间来回的距离,通过现代的导航系统,只是直线公里,平均每天至少要行进34公里,而后金军其实以重步兵为主,每天只是如此距离的行进,就已经够呛。再加上连续的恶战,其作战强度可想而知。可以说当时的八旗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连续作战的能力及战斗意志,都是此战后金军取胜的关键。

      ▲八旗军强大的战斗力、作战意志以及努尔哈赤出色的指挥,都是后金取胜的关键

      对于努尔哈赤来说,他当时手上有大约6万人马,人数几乎是明军的一半,对于他来说他的策略也很明显,只能乘着对方四路没形成完全合围的时候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其实四路明军之间的时间差非常短,尤其是西路军的杜松和北路军的马林之间,只有1天的间隔,然而努尔哈赤确实是一位很优秀的军事家,他能够在1天的间隔之内就捕捉到了非常短暂的战机,可以说如果明军的对手是一位一般的军事统帅的线天的时间差并不一定会被对手抓住,然而他们遇到了强劲的对手,一个转瞬即逝的战机被对手抓住了。努尔哈赤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是此战后金军取胜的根本所在。

      经略杨镐在指挥上也出了重大问题,除了没有协调各路步调一致给努尔哈赤创造了各个击破的机会外,他在人员的安排上也出了很大的问题。四路大军中无疑刘綎是最能打的一路,杨镐却把战斗力最强的一路安排走了最为难走的一路,其实以往东北地区出征的时候,刘綎所走的一路通常都是安排给了朝鲜军,明军主力是不走那一路的,在萨尔浒大战中却安排了明军最重要的主力走了那一路,导致最强的战力没有及时赶到战场,以至于白白浪费了刘綎这一员猛将。

      战术方面,明军步兵当时使用的主要武器是三眼铳,关于三眼铳的作战效能具体如何,你们可以参考央视曾经拍过的一部《古代兵器大揭秘》第五集,就专门讲了一期关于明朝火器的情况,在这部纪录片中,对明朝的火器进行了非常科学的实验,具体实验的过程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自己去看,我只说结论,结论就是当时明军的火器作战效能并不能代替弓箭。其实不止是当时的火器,即便到了第一次战争的时候,英军所使用的火器也还没做到能完全代替弓箭的程度。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是在大雪纷飞的天气出战的,因此火器的作战效能自然就大打折扣了。而进攻的女真士兵基本以重步兵为主,在进攻的时候大多数都会顶盾进攻,这样一来三眼铳自然就发挥不了多少威力,天气因素不利也应该是明军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人都会说是因为万历三大征消耗了明朝大量的国力才导致努尔哈赤能够顺利崛起,但在我看来,努尔哈赤能够崛起,最大的责任在于万历本人,正是因为他三十多年不上朝,懒政惰政,才导致了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在努尔哈赤称汗的时候,万历并不知道情况,虽然这里有地方瞒报的因素,但作为皇帝来说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及时掌握地方重大事件进展,是皇帝本人的失察。而万历得知此事,还是在朝鲜使者进贡的时候透露了相关信息才知晓的,万历对国家形势不能及时掌握,才是导致努尔哈赤崛起的根本原因。

      至此,明朝倾全国之力筹划了将近1年的萨尔浒大战在5天内以全面失败而告终,此战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元气大伤,此战之后明朝被迫由进攻转入了防御,双方攻守之势逆转。

    电话咨询
    销售热线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cache